本文转自:井冈山报
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
——读《教育的情调》有感
当我合上范梅南、李树英合著的《教育的情调》一书时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
《教育的情调》不仅关注学生,也指导教师如何关注学生;更难得的是整本书说理柔软且不失力道,论述又不矫揉造作、拖泥带水,语言优美流畅而充满张力。不仅如此,在《教育的情调》一书中,作者还集中笔墨和篇幅对教育现象学这一概念进行解读,给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参考。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读者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故事,形成鲜明的对比,引人深思反省。
古有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一说。可见教师的重要性,而今,先不说“终身为父”,至少应该也是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师”。教师除了教学生读书写字、学习文化知识外,还得像父母那般教育学生做人,如与不同的人该如何相处、碰到坎坷该如何应对等。前者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可以做到,并且做得很出色;后者,在新时代,想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,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。
在“教学的情调”中,教师不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还要“让课堂的生命力迸发出来”,因为“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”,那么,教师要细心地体会和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绪和状态,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够调控,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心绪变化,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、讲授和互动的节奏。
“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,即使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如此。”确实,教师的一个眼神,一句赞誉的话,一个手势,一次座位的安排……这些对一个教师来说,是平常之事,而对学生来说则影响深远。在这些平常小事细节中,教师应该“看到”学生,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判断,像给那些调皮的学生以机会改正、给那些不爱表现的学生以机会表现等。当教师拥有教育的敏感和机智的能力,进入学生的体验世界,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得到充分凸显。
遇到一名“重视”自己的老师,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。我曾亲历走进教室看到学生脸上焦虑、感动、厌倦、高兴的表情,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,让我短暂地感到不知所措。学生的喜怒哀乐你是否感同身受,或者敏锐地察觉到,这种感觉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败。后来,我每次在上课前,都会理一理自己的思绪。当我带着热爱走进课堂,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,俯身与学生真诚交流时,我惊奇地发现学生听课的质量非常高,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。那种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,一起探讨问题,一起向着光明前进的体验,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。我深感教师的多谋善断和“即兴的、临场反应的能力”是多么的重要,教师与学生的心有灵犀、同频共振是多么的有意义。
“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。”这话说出了很多教师不敢正视和直面的问题。“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‘在’?”正如教师是否“看见”了孩子是一样的道理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,而不是物品,他们可以敏捷地感知到在教室、在校园的冷或暖,可以从我们尴尬的手势、错误的姿势和眼神中感觉到我们的忐忑不安或者心神不宁。“当一个老师言行不一致、伪装失败时,他们其实并‘不在’,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的‘在’。”这给学生的示范是负面的,这种负面的影响一旦形成,想再去纠正时,付出的代价会更大,时间上可能也来不及。
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,真诚对待学生,从源头就杜绝不公平、被忽略、不看见等这些不适合教学的行为,以公平、耐心、爱心、善交流、讲原则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,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会是怎样的呢?教师是学生学习参照的榜样。我曾在乡下教书时,有晨跑的习惯,学生看到我晨跑,也学着晨跑,跑着跑着就成习惯了。经观察,喜欢晨跑的学生一整天都元气满满,活力四射,学习成绩当然也不会差。所以,我们的言行举止总是不自觉地在被孩子模仿,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。
《教育的情调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那般娓娓道来、循循善诱,读后心情倍感舒畅,如沐春风,给人启发,更给人希望。因为“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”。
辉煌配资-股票配资导航-加杠杆炒股-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