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有效性调研报告
报告共计:23页
2025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报告:36%持续增长企业有何共性?多数企业卡在“机制短板”
在当前企业面临增长压力的背景下,“战略管理”不再是大企业的“专属议题”,而是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。Keystone科石咨询2025年发布的《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有效性调研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,基于139家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调研数据(覆盖医疗、新制造、互联网等8大行业,营收多集中在1-50亿元),揭示了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:多数高层重视战略,但组织机制、流程闭环仍有明显短板,而那些实现持续增长的企业,都在“规划-解码-执行”全链条上做到了精准发力。
认知先行:高层重视度超8成,但中高管战略能力待补
报告显示,企业战略管理的“认知基础”已初步具备。超过84%的企业最高经营层“非常重视”或“重视且关注”战略管理——其中31.1%的高层“认知深刻”,会持续优化战略管理流程;53.2%的高层会每年开展战略专项工作,比如定期复盘战略方向、调整业务重点。这种重视为战略落地打下了基础,但中高管团队的战略能力仍有提升空间。
展开剩余88%具体来看,仅17.2%的中高管能“充分参与战略管理闭环”,不仅理解战略,还能推动执行;36.5%具备“较好的战略洞察与规划能力”,但在战略输出和执行成效上还有差距;而近46%的中高管(24.3%“一般”+22%“较差”)仍停留在“处理业务问题”或“完成基础任务”,对战略的理解仅停留在“知道方向”,无法将业务与战略衔接。比如某医疗企业高管坦言,“知道公司要做创新药,但不知道自己负责的研发部门该如何调整优先级”,这种“认知断层”成为战略落地的首个障碍。
机制短板:36%企业靠高层直接管战略,流程与会议机制迫切需改
如果说认知是“思想准备”,那么组织、流程与机制就是“行动保障”,而这正是当前企业的核心短板。
在组织架构上,仅39.7%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战略管理部门或委员会(21.5%设专门部门,18.2%设领导小组),超过60%的企业要么将战略纳入其他部门职能,要么直接由最高领导层“交办式管理”。后者虽然决策效率高,但缺乏专业团队支撑,导致战略管理“不常态、不系统”——比如某新制造企业,每年由CEO牵头定战略,但没有后续跟踪机制,到年底才发现“战略方向与实际业务脱节”,白白浪费资源。
更突出的问题在流程与会议机制。80%的受访企业认为“完善战略管理流程和会议机制”“非常迫切”或“比较迫切”,仅有2.8%表示“无所谓”或“不了解”。这说明,战略管理的痛点并非“人的能力不足”,而是“机制缺失”——比如没有固定的战略复盘会议,导致问题积累;流程不清晰,各部门在战略分解时各自为战,缺乏协同。
战略规划:内容获认可,但“洞察深度”和“制定方式”拖后腿
从战略规划的质量来看,近66%的企业战略具备“完整性、清晰度与共识性”——38.1%的企业战略“有可行性和共识,基于数据洞察”;27.6%“有明确的方向、目标与路径”。但仍有29.1%的企业战略“仅有大方向,欠缺实质指引”,比如只说“要做高端化”,却没明确高端产品的研发节奏、目标客户群体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“战略洞察”与“制定方式”。仅7.9%的企业能通过深入洞察(分析行业趋势、客户需求、竞争格局),为战略规划、目标制定提供“关键支撑”;54.2%的企业虽有洞察流程,但“准确性和实效性不足”。而制定方式的差异,直接影响战略质量:40.2%的企业由“高层小范围制定”,战略高质量占比仅60.1%;而通过“外部咨询合作”或“战略规划+解码共创”的企业,高质量占比分别达85.7%和76.2%。
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:共创模式能整合中高管的业务经验,外部咨询则带来行业数据和科学方法论,避免“高层拍脑袋决策”。比如某互联网企业通过与咨询机构合作,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和竞品分析,将“做社区电商”的模糊方向,细化为“聚焦宝妈群体,主打生鲜+母婴用品”的具体策略,战略落地效率提升显著。
战略解码:普及率近7成,但成熟度不足3成,高科技行业表现突出
战略解码是“将战略转化为行动”的关键一步,也就是把公司级目标分解为部门任务、个人职责。报告显示,67%的企业已开展战略解码会,但成熟度堪忧:仅28.2%的企业“解码会运行成熟”,能清晰拆解路径、对齐部门目标;38.8%处于“导入初期”,解码会流于形式,分解出的任务与战略关联性弱;还有33%的企业(27.8%“仅内部分解”+5.2%“未分解”)要么没形成规范流程,要么干脆“跳过解码”,导致战略“悬在空中”。
行业差异也很明显:互联网/电子商务(36.6%成熟)、高科技(35.7%成熟)行业的解码会成熟度最高,这与它们“竞争快、迭代快”的行业特性相关——比如某电商企业每季度开解码会,根据用户增长数据调整运营部门的获客目标;而服务业、新制造行业成熟度较低,部分企业仍依赖“年度一次的内部分解”,无法应对市场变化。
解码的核心痛点集中在三个方面:61.3%的企业认为“需要更深度的战略洞察”(找到真机会),50.4%觉得“业务设计不够深入”(不知道如何赢客户),49.5%希望“强化产品、研发等战略举措”(提升竞争力)。这三个痛点直指“战略落地的源头”——如果不知道机会在哪、如何赢、怎么提升产品力,解码就只能“分解数字目标”,无法真正推动业务突破。
战略执行:绩效管理、经营分析会是关键,但实践差距大
战略执行的效果,取决于“抓手是否有力”。报告显示,企业公认的三大关键抓手是:绩效管理(92.6%选择)、经营分析会(90.5%选择)、预算管理(70.7%选择)——绩效管理“管结果”,确保个人任务与战略挂钩;经营分析会“追过程”,及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;预算管理“配资源”,为战略落地提供资金支持。
但认知与实践存在明显差距:80.5%的企业已将战略任务纳入绩效管理,68.4%实现“战略导向的预算管理”,但仅55.6%的企业“定期开展经营分析会”,近45%要么偶尔开、要么不开。更突出的是“人才配称”——41.4%的企业认为“人才盘点”能推动战略执行,但实践中仅20.5%的企业开展这项工作,导致“战略要做的事,没人能胜任”。比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计划拓展新能源业务,但研发团队仍以传统燃油车人才为主,战略执行自然受阻。
持续增长企业的共性:做好“三个到位”
报告中一个关键发现是:2024-2025年上半年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(占比36%),在战略管理上都具备三个特质,可作为其他企业的参考。
一是“重视到位”:86%的增长企业“高度重视战略管理”,不仅高层关注,还通过培训、共创让中高管理解战略,比如某增长型医疗企业每月开“战略分享会”,让部门负责人讲“自己如何落地战略”,促进共识。
二是“机制到位”:82%的增长企业建立了“战略规划-解码-经营分析会”的完整闭环——规划阶段做深入洞察,解码阶段拆解到部门,经营分析会每月跟踪进度,比如某互联网企业通过“月度经营会+季度战略复盘”,及时调整获客策略,避免资源浪费。
三是“衔接到位”:70%以上的增长企业将“战略与绩效管理深度绑定”,比如把“新品研发进度”“高端客户占比”等战略指标,纳入部门KPI,而不是只考核“营收、利润”等短期指标,确保执行不偏离战略方向。
结语:低利润时代,战略管理要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机制驱动”
报告的核心结论指出,当前企业已进入“低利润繁荣”时代,单纯靠产品、渠道的“单点优势”难以持续增长,必须靠“系统的战略管理”提升效率、抓住机会。对多数企业而言,改进方向清晰:先补“机制短板”,成立专业战略团队、完善流程与会议机制;再抓“闭环建设”,让规划有洞察、解码有深度、执行有抓手;最后通过“共识与衔接”,让中高管、基层员工都能“懂战略、做战略”。
正如某持续增长企业的CEO所说:“以前靠我拍板定方向,现在靠机制让大家一起找方向、干方向,这才是战略管理的真正价值。”未来,企业之间的竞争,本质是“战略管理能力”的竞争——谁能把“规划-解码-执行”的每一步做扎实,谁就能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确定的增长路径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23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辉煌配资-股票配资导航-加杠杆炒股-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