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止到7月15日,日本近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震度1级以上的地震次数已经超过了2000次,震度6弱级别的地震威胁依然存在。气象厅不断发出预警,民众的神经也因此绷得紧紧的。这么频繁的地震活动,又让日本社会那种根深蒂固的不安情绪再次被点燃。
与此同时,“日本沉没”这话题又一次被提了起来。大家忍不住想象:要是真预言成真,1.2亿日本人该怎么办?国际社会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?
日本“沉没”危机
地质结构决定了日本频繁地震的事实,这个国家不仅是一个岛国,还坐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。
太平洋板块每年大约以10厘米左右的速度向北美板块方向挤压,菲律宾海板块则以大约4厘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逼近。这两个板块的激烈碰撞,每年都会引发大约两千次有感觉的地震,占到全球6级以上地震的五分之一,也就是说,不少地震都和这种运动有关。
卫星监测还显示,日本列岛正在以每年大约5厘米的速度缓慢向深达8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移动。还有一种可能,就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挤压,也可能让日本岛逐渐靠近亚洲大陆。
看来,日本未必会真就“沉入海底”,大家之所以会想到“日本沉没”,除了担心地震的事儿,还在于对日本这个岛国的疑虑吧。
所谓的“沉没”并不是说整个国家一下子就不见了,而是指那种由于大地震、海啸或者海平面升高,可能带来灾难性淹没的危险。
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醒,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达到1摄氏度,那么到这个世纪结束时,海平面大约会升高1米。因为东京的海拔本身就低于海平面,无论是地壳变动还是海平面抬升,都有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威胁,对日本来说可不是小事情。
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,日本的防灾措施在全球也算得上佼佼者。遇到地震时,日本搭建了一整套从预警到建筑抗震,再到全民防灾教育的全面防护网络。
气象厅能够在震波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,给民众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。建筑法规对抗震保护要求非常严苛,学校和避难场所也常常作为应急指挥中心使用。从娃娃抓起的防灾演练,让大家的应对灾害变成习惯,已经变成一种自然反应。
东京那座花了15年、耗费20亿美元打造的地下巨型排水系统,和静冈长达6300米的洪水快速排放通道,都算是它们防灾措施中的佼佼者。
此外呢,日本早在60年代就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,配合海岸防护林的建设,近年来的大规模水灾也大大减少了。面对大自然的威力,人们不断适应、改造,步伐从未停歇。
要是真的走到那一步,日本人又该怎么应对呢?
无处可去的民族?
“日本沉海”的画面,早就成了这个民族共同记忆里的一部分,根植在大家的心里头。
1954年怪兽哥斯拉搞得东京天翻地覆,从那以后,银幕上就开始了“日常毁灭”的惯例。而到了1973年,科幻界的大牌小松左京把这种害怕推到了最高点,他的代表作《日本沉没》真是把这种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日本那独特的语言风格、饮食习惯,加上岛国的特殊地理位置,导致了日本人天生具有孤岛的性格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,夺去了十多万人的生命,还让200万居民流离失所,这场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废墟,更成为一种末世般的集体回忆。
这本书里描写的突如其来的剧烈变动,让列岛沉入海底,只剩下的国民们四处漂泊,真是啪啪打中了日本人“无家可归”的那份难堪,书的销量蹭蹭涨到385万册,作者也一下子变成了文学界的富豪。
这几年,日本地震接连不断,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,在他们的文化作品中,毁灭的场景屡见不鲜。2020年,那部根据《日本沉没》改编的动画一上线,立马又掀起了热议,真是让人震惊。
那时候,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几次5级左右的地震,虽然没有动画里那么夸张,但和里面的设定挺搭的,也让不少人开始猜测“南海海沟大地震的预兆”。背后反映的,是岛国对资源紧张、灾害不断的担忧和不安。
联合国早有规定
要是真出了“日本沉海”的事,1.2亿人想迁移,可不是随便搬个家那么简单。光明网2018年报道说,日本网民和一些创作者常把中国看成“救星”,觉得中国地盘那么大,足够容纳掉1.26亿人。
可是呢,中日关系挺复杂的,双方之间还留有不少历史上的伤痕没有完全愈合。中国人对日本人多有抵触情绪,天然就会对日本的动机心存疑虑。再说了,虽然中国土地挺宽广,但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,本身也面临着不小的人口压力。
不管是过去的恩怨还是眼下的实际需求,要是真出现了灾难性的“沉没”,那1.2亿人的迁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单靠一国的力量难以搞定。那时候国际社会会怎么面对这么庞大的移民潮?
其实,联合国也不是没准备什么。当面对一般难民或者突发灾害带来的大量流离失所者时,已经有一套应对的机制来提供帮助。这些年来,联合国的相关规定发挥了不少作用,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。同时,它的“责任分担”原则也能为将来的应对提供一些指导。
实际操作中,大规模接纳移民会牵扯到国土安全、资源配置、社会融合以及文化摩擦等非常复杂的问题,就像“举国沉没”那样,瞬间让上亿人失去自己的国土和身份,这份压力远远超过现有系统的设计极限。这样的情况会带来空前的规模考验,法律身份的界定也变得模糊不清,无论是救援行动还是安置安排,都势必在国际范围内引发巨大震动。
在全球化的今天,大家的命运早就绑在一起,遇到超级大的灾难时,整个世界的人都得一块儿面对。联合国强调的“责任分担”原则,意味着各国得齐心协力,搞出一套完整的方案,比如资金帮助、安置名额还有长期的融合计划,来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危机。
那时,不光考验人道主义的底线,还得检验咱们整个社会的组织和合作水平,面对那广袤无垠的自然力量,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得了。
别再陷进末日幻想的漩涡里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。科学安排、不断投入防灾减灾工作、增强社会韧性,这才是应对未来变数的根本之道。实实在在的措施比空谈担忧或争吵来得更有意义。
面对咱们共同的地球家园难题,咱们人类的聪明才智和齐心协力,终究会比任何地质变动更长久、更有力量。守护好脚底的每一寸土地,才是对未来最靠谱的承诺。
主要信源
如果说百年后日本真要沉入海底,你会不会支持日本人搬到中国来?——光明网2018.2.15刚刚,日本那边突然发生地震!“20多天震了超过2000次”——山西晚报2025-07-15 2227日本的暴雨已经夺走了88条生命,“日本沉没”会不会变成现实?——央视网2018.07.09 0924关于难民问题,咱们也得提提全球契约、联合国公约和宣言这些事情。
辉煌配资-股票配资导航-加杠杆炒股-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